瞧见圣上竟然如此轻易的就信任了自己,周祥春也不知道该哭还是该笑。
    谢过崇祯之后,周祥春便继续开口了:“既蒙陛下信任,微臣敢不效死。
    只是自古以来,恩出自上。
    微臣不敢私下示恩,亦不敢私下结党。
    敢请陛下亲笔手书诏书一道,以让诸御史言官明白此乃圣恩。”
    崇祯点了点头,这周祥春果然是忠贞之士。
    倘若是一般人,有了皇帝的默许,肯定打着皇帝的旗号培植党羽了,哪里还想着让下面人知道大家效忠的对象是皇帝。
    转头对着一旁的王承恩便开口道:“速去准备诏书。”
    大明此时下诏的流程却是这样:对于正规的诏书,往往需要招来当值翰林,把圣上的意思写成圣旨。
    皇帝确认无误之后,送往司礼监用印。
    最终下发通政司,科道看过无误,不用驳回,才能下发到收诏人手中。
    即使下的是中旨,也要经过很多人手。
    秉笔太监书写诏书,皇帝过目之后,送去司礼监用印,然后直接下发收诏人。
    这下可把周祥春吓坏了,真要下诏的话,岂不是弄得天下人人皆知,自己以后还要不要混了?
    倘若东林察觉了此事,只怕自己还没出宫门,弹劾自己的奏章就已经在送往内阁的路上了。
    赶紧开口拦住道:“陛下,此事不可过于张扬,谨防隔墙有耳。
    除了咱们三人外,必不可让第四人知晓。
    还请陛下亲笔书写诏书,亦无需用大宝之印,只需盖上陛下随身小印即可。”
    崇祯登基以来,亲笔写诏书的经历还没有过,平时往往是太监或者翰林代笔。
    闻听此言之后,回到了御案旁,提笔之后却开始踌躇起来。
    周祥春赶紧在一边提醒道:“陛下无需写的过于明白,只需写‘命都察院佥都御史周祥春搜罗人才,以供朕驱使’即可。”
    崇祯闻言,便依照周祥春的意思写下了下来。
    掏出随身携带的小印,旁边的王承恩赶紧送过印泥。
    须臾之后,一纸鲜鲜出炉的密诏便已经到了周祥春手里。
    拿到这道密诏,周祥春真心实意的跪了下来叩谢。
    混官场的,哪个不是为了升官发财而来,哪个不想入了圣上的青眼。
    有了这道诏书,自己拉拢底下的官员就易如反掌。
    双方重新坐下后,崇祯继续开口道:“请先生继续。”
    周祥春便继续开口道:“至于地方官员方面。
    如今满朝皆东林,京师官员之中,咱们能争取的就只有这些了。
    东林既然已经把持了朝政,每年科举之后,新进士之中,非东林的新进士往往被赶去了地方。
    真正的大才,其实地方更多。”
    崇祯开口问道:“然则当如何?”
    周祥春开口道:“其实此事也不要太过担心。
    人才处世,若锥置囊中,久之必脱颖而出。
    微臣既然掌握了巡视地方的御史言官,自然会让他们用心查访,倘若发现地方上有卓越之士,必然会暗中报与陛下。
    到时候还请陛下不次提拔,使彼等饱受天恩。
    彼等受东林欺压,自然仇视东林,再受陛下天恩,自然会一心效忠陛下。”
    崇祯点了点头。
    周祥春继续开口道:“依照大明惯例,三年一举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