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

潇湘文学 www.xxwx.net,最快更新地窖里的朱元璋最新章节!

    第178章 救命稻草

    老朱扭头就走了,自然不是对吕大器有什么意见。

    说实话,他这里有倒是有好几份名单。</p>

    如《明末投降起义军官员名单》《明末投降清军官员名单》以及《明末投降起义军与清军的将领、勋贵名录》等等。</p>

    除此之外,就是《明崇祯十七年亡国殉节官员表》《抗清殉国将领名录》一类。</p>

    基本上就是白名单与黑名单的区别。</p>

    比如现在湖广江西的一些高级官员,湖北巡抚王扬基跟着左良玉奋力抗击起义军和清军,三年后病死。</p>

    监军王瓆、沔阳知州章旷、承天府同知马飙都是殉国孤忠,妥妥的白名单成员。</p>

    而江北监军傅上瑞,江西道监察御史黄澍,江西巡按周世科,襄阳总兵王光恩等湖广江西周边投降清朝的官员将领,那就是黑名单了。</p>

    因而对于这些官员将领,老朱完全可以通过名单判断他们的忠诚。</p>

    上了黑名单就以后杀了,白名单自然可以重用。</p>

    吕大器一生忠君爱国,明亡后又力主抗清,自然是白名单成员。</p>

    但眼下不是跟吕大器谈天说地的时候,老朱在关注另外一件事情——小朱棣那边。</p>

    到今天已经是崇祯十六年十月初三。</p>

    朱元璋出现在长沙的消息甚至都还没有送到北京去,崇祯都还不知道长沙有一个自称太祖的人。</p>

    可距离潼关被攻破,孙传庭战死就只剩下三天时间了。</p>

    事实上李自成就是于今天到的潼关,命令手下部将对潼关开启了猛攻。</p>

    三天后潼关失守,孙传庭战死,自此李自成再无敌手,很快就北上攻克了北京,建立大顺。</p>

    所以现在就是能否改变历史的关键时候。</p>

    此刻老朱已经出现在了帐篷内,营帐内的电台正在实时保持与小朱棣的联络。</p>

    这些天小朱棣是马不停蹄,甚至从起义军那抢了不少马匹,一路打退了不少起义军的小股部队,日夜兼程,终于到了陕西。</p>

    十月初的陕西天气有些寒冷,初冬季节万物萧瑟,草木开始变得枯黄,就连天空都是阴沉沉的,像是要下雪。</p>

    前些日子关中下了雨,地上没有完全干透,马蹄踩在泥土地里,深一脚浅一脚,缓慢地向前移动。</p>

    小朱棣这段日子行军还是比较艰难。</p>

    武关并非笔直大道,而是位于秦岭深山老林当中的道路,不仅高矮起伏的坡地众多,周围全都是高耸的山丘丛林。</p>

    道路距离不仅遥远,路况也非常差,他们最开始是用三轮车运输,可走着走着,行军度十分缓慢。</p>

    倒不是三轮车质量不好坏在路上。</p>

    事实上由于是国产品牌,质量过硬,哪怕链子没有上润滑油,也能持续保持转动。</p>

    问题出在了道路和体力上。</p>

    由于没有地方充电,弄来的全是人力脚蹬子三轮车,只能靠双脚蹬才能前进。</p>

    平坦的夯土路面还能走一走,碰到道路比较复杂的路,比如泥泞路,或者山坡路,那度还不如走路快。</p>

    车轮陷进泥坑中,或者上坡蹬不动是常有的事情。</p>

    在湖北和南阳这样路况相对较好的地方,还能保持每天走五六十公里的行军度。</p>

    进了武关就不行了。</p>

    毕竟他们可不是只带了自动步枪出,还带了行军干粮以及一定数量的子弹和迫击炮。</p>

    辎重似乎不多,却进入山区严重拖慢了行军。</p>

    小朱棣不得不选择搞了很多马匹,通过马匹拉三轮车来行进,如此堪堪才在十月初三进入关中。</p>

    此刻关中已经是一片萧瑟。</p>

    从崇祯元年王嘉胤、王自用、高迎祥等人先后起事,再到崇祯四年李自成起义,关中就是起义造反的重灾区。</p>

    因天灾不断,人口流失加上官府盘剥,很多百姓要么饿死,要么逃走,要么造反。</p>

    原本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一眼看过去,曾经大片的田土干涸开裂,长满了杂草,村庄房屋破败,方圆几里都见不到人烟,甚至道路边偶尔还能看到枯骨。</p>

    要知道小朱棣现在可是从武关出来后,自蓝田北上至渭南一带。</p>

    这里以前可是关中最好的耕地区域,有渭水灌溉,秦岭也有多条河流延伸出来,不是特别缺水,往年旱灾的时候往往渭河以南还算安全。</p>

    然而即便是渭南地区,现在也是一副破败的场景,由此可见明末小冰河时期以及各种人祸给关中带来了多大的破坏。</p>

    就更别说北面的黄土高原地区,恐怕情况比这里严重十倍不止。</p>

    小朱棣骑在马背上,旁边一个士兵背上背着电台,他则戴着耳机把情况给老朱汇报了一下。</p>

    “嗯,我知道了。”</p>

    听到小朱棣报告关中的情况,老朱沉吟道:“关中为贼寇祸害最为严重,有这幅景象不足为奇。元末时期这样的事情也是屡见不鲜,当务之急还是先平定匪乱,重新建立秩序。”</p>

    “我明白父亲,现在我距离潼关不到二百里,最晚大后天早上肯定能到,不过我会加紧赶路,争取在后天晚上到,只要史料里的日子没记错,应该赶得及。”</p>

    小朱棣四下扫视,远处北风萧瑟,地平线上行人少得可怜,偶尔有炊烟升起,亦是飘飘散散,形单影只。</p>

    “好,注意你自己的安全就是了。”</p>

    老朱叮嘱道:“切记,这大明亡了就亡了,父亲再带你建一次大明。但你若是有什么意外,为父可就追悔莫及,明白吗?”</p>

    “是,孩儿必定以自身安全为主。”</p>

    小朱棣应了声,随后切断了通话,看向身后的将士们。</p>

    他只带了八百人。</p>

    但足够了。</p>

    不过这些天的赶路大家还是很疲惫。</p>

    老朱治下的明初士兵素质还是相当过硬,史料记载,南京的京营官军每天都要跑操、拉练、骑马、射击等训练。</p>

    像小朱棣他们的军事训练也是跟着他们进行,天天都要跑十几公里,骑马绕着南京城。</p>

    如此才练出了老朱的儿子们相当过硬的军事水平。</p>

    再加上最近两年,洪武朝的大明正处于飞上升阶段,食物管够,将士们吃得越来越好,饷银也越来越高,身体素质自然也是提升很快。</p>

    一秒跑八米是一秒的极限,不是士兵们的极限。在这样的恩情下,驱使着士兵们能保持每天几十公里的高强度急行军。</p>

    只是人毕竟是肉做的,不是钢铁。再有意志力支撑还是会累,因而士兵们脸上的疲惫之色还是非常明显。</p>

    见此小朱棣对身边的李文忠道:“保尔哥,传令下去,今夜连夜赶路,我们离华阴已经不足百里,到华阴后休整一日再前往潼关。”</p>

    “嗯。”</p>

    李文忠随即拿起对讲机,给各旗小旗说道:“各旗注意,燕王有令,今夜加紧行军,再有数十里就到华阴了,明日在华阴休整一日,大家好好睡一觉,养养精神,一天都不用赶路了。”</p>

    “是!”</p>

    各旗小旗们顿时精神一振,把命令传达下去。</p>

    虽然李文忠编造了谎话,说不到数十里,实际上还有5o多公里路程,但士兵们哪知道?

    现在大家一直紧绷着。</p>

    每天就睡不到四个时辰,准确来说是七个小时左右,其余十七个小时,连吃饭都在马上,只有每过两个时辰有那么半刻钟的时间用来休息和上厕所。</p>

    一路上倒不是快马疾驰,可哪怕是缓步慢行,拖拽着那么多三轮车和物资,马儿都有点受不了,已经累死好几匹体弱的马了。</p>

    因此将士们不... -->>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

添加到主屏幕

请点击,然后点击“添加到主屏幕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