王二牛带领几名庄稼把式一大早求见孙一。
    几人冲孙一深施一礼,王二牛开口道:“力德尔爷,昨晚把式们议论了分田和分地的事。
    现如今想恳请爷把一亩地的大小定下来。”
    孙一奇怪:“一亩地的大小不是固定的吗,怎么还要我定?”
    贾道士连道:“不尽然,不尽然。”
    原来在大明朝,一亩地有多大并不固定。
    大明朝的官方标准是一步宽、二百四十步长为一亩地,每步为五尺。
    官方标准尺有营造尺、丈地尺、裁衣尺,称之为“部尺”
    。
    不幸的是,各地各行业还有约定俗成的尺。
    如“苏尺”
    、“浙尺”
    、“淮尺”
    ,这些地方尺同部尺大小都不一致。
    标准规定一步为五尺。
    真用脚步去量肯定不准,所以有专门的测量步的工具,如果做成弓的形状叫做步弓,做成棍子的形状叫做步竿。
    清乾隆五年(1740)进行了一次全国调查,户部要求直隶与各省将“旧用弓尺开明报部”
    ,发现“惟直隶、奉天、盐场仍遵部颁弓尺,并无参差不齐”
    ,其余“山东、河南、山西、江苏、安徽、福建、浙江,湖北、陕西等省,或以三尺二三寸,或以四尺五寸,或以六尺五寸,或以七尺五寸为一弓;……,均未遵照部颁弓尺”
    。
    标准规定一亩为二百四十步。
    实际上,明朝在陕西、河南、直隶、山东等省,广泛存在大亩制。
    大亩以三百六十步、五百四十步、六百步、六百九十步、甚至八百六十四步为一亩。
    铁木营百姓集中的延安府,不少县根本不用亩计地,而是以牛耕一晌午的工作量记为一晌地。
    每晌地面积大约是二亩半到四亩。
    孙一许诺了百姓一百亩地,二亩宅基地,百姓自然想知道,爷的一亩地到底有多大!
    分了地肯定要纳粮,纳粮要用量器——斗,百姓们还想知道,爷的斗有多大。
    明清两代直至民国,民间量器更混乱,所谓“乡有乡斗,市有市斗,官有官斗”
    。
    以陕西省为例:洵阳县市斗较仓斗大“一倍有奇”
    。
    阳县“乡斗一石当京斗二石”
    。
    潼关一直以“仓斗比市斗减三升”
    定制征收田粮。
    营里的百姓来自陕西各地,当然希望力德尔爷把斗的大小也顺便统一起来。
    孙一连说了两个“没想到!”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