道衍和尚问道:“此话,非是皇孙的身份能提及的。”
    朱瞻元沉默了小会儿后,说道:“不全是我的个人主意。”
    “皇祖父准备组织人手,安排人员海外探索。”
    朱瞻元回道。
    当然,朱瞻元不会讲,这中间有他的功劳。
    因为,朱瞻元在偶尔里,提起这等话茬子时,都是不经意间会说一说蕃薯。
    说一说海外的富庶。
    想一想,海外富庶,我中原的百姓却是每两三百年,就是土地兼并,百姓依食无着落啊。
    不何?
    无它。
    人口孕育,父生子,子生孙,一代一代人口增加。
    而土地就那么多,肯定会有一个极限的。
    永和帝虽然是马上打下的帝王。
    永和帝却也是治理了燕藩多年的,对于这等关乎了国朝社稷的大事。
    永和帝岂能不放在了心上?
    朱瞻元的话,像是一门灵光。
    当然,更像是一扇窗户,让永和帝有了那么些想法。
    若是能给中原的百姓,用手中的剑,夺取到更多可耕种的土地。
    对皇朝的统治是好事。
    对永和帝而言,这也是千秋的美名。
    人的一生,总需要实现了个人的人生价值。
    像永和帝这等帝王,天下都是他的。
    他要什么?他的是天下大利,给子孙留下一个盛世,传予子孙的。
    朱瞻元将心比心,他就是用他前一世为帝王时的那等求了明君美名的心愿,去给皇祖父拍怪比了。
    然后,结果很明显。
    对海外探索,永和帝上了心。
    这也是为什么,永和帝吩咐了嫡长孙朱瞻元一事不二主,由得一个少年来探一探道衍和尚的意思。
    说白了。
    一旦帝王组织了海外之行,那肯定是大规模的。
    这等情况,一些必要的防范需要。
    这把中原大地上的道门、佛门打包出去,也是永和帝的一些心思。
    对于这些所谓的方外之人,皇家可是即用且防的。
    “旦有上命,贫僧愿效犬马之劳。”
    道衍和尚没推辞。
    他一听了皇孙话中的暗示,就没打算表忠心了。
    因为,道衍和尚是了解永和帝的为人。
    这位帝王,那是顺者昌,逆者亡。
    对自己人时,算得慷慨。
    对等敌人时,手段特别的酷烈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