佛钟声在海面上余音渺渺。
    从唐坊的中坊大街上空,一直飘到了五里外的波涛中。
    海面平阔,足以传音。
    大宋船队正中,是一字儿摆开的五条福建海船。
    海船甲板上,因为铺上了相连的木板,便连成了一个十分宽阔的水榭歌台。
    弯月高悬,在深蓝海面染上一层薄金,银亮的十二条河道奔涌入大海。
    楼云换了衣裳,卸了半臂铠甲,倚在二楼窗前。
    他挑眼看到,唐坊西面最靠近太宰府方向的一张水门也吊了起来,水门里,可以看到几条驶出的船影。
    应该是属于扶桑商人的三条大板船,装饰一新,从西二水门驶了出去。
    而他安排的二十名楼府精悍家将,已经传信回来:
    他们在半个时辰前顺利潜入唐坊。
    在此之前,为了参加国宴,特意回岸准备的式部丞和藏人将招来了西坊的扶桑船只。
    在他们坐船回太宰府的时候,楼大就按他的命令,安排了二十名家将潜入其中。
    如此,他们便在不惊动唐坊,也不惊动扶桑太宰府的情况下,登岸扶桑。
    扶桑大板船上装饰一新,船舱两侧铺着倭锦,锦上织着华丽的《源氏物语》宫廷故事图。
    船头青帘后,隐约可见的是西坊中美貌的扶桑游女。
    她们违例穿着华贵清服的白色十二更(唐)衣,在帘下露出了层层叠叠的更衣衣摆。
    青绿、嫣红、烟紫、橙黄,如春日盛开庭院中的姹紫嫣红。
    她们的长发如清泉流绽,随着她们在帘后的阵阵拨弦,扶桑宫乐曲调绵长。
    年少袭官,年不过十五岁的式部丞也立在船头,应拍节跳起了这一曲《青海波》。
    他的折乌帽子上斜插着一支桃花烂漫,仿似还在是平安京城中第一次蒙恩上殿,晋见国主的时节。
    在满眼的繁花春日,他身为平氏族人,有幸登上国主理政的清凉殿前。
    他随着古乐踏步,手执折扇子翩翩起舞。
    他身为平氏子弟,为的是能在小国主面前一展才华,为君上扫去来日春风花落,宫中寂寞的愁思。
    仿佛这扶桑的平家天下,还是一片歌舞升平。
    倭船从密立的暗礁之间驶出,远出五里之外,迎接大宋国使。
    楼云一身绯色官袍,系着雪罗披风,站在二楼。
    他远望着四面散布的唐坊船只,一千五百条渔船间暗藏着八卦临战军阵图。
    倭船从军阵图中驶过,曲声四溢。
    停桨的秀美渔娘抱膝坐在船头,好奇地倾听曲声。
    邻船的少年儿郎三五搭伴的,殷勤地摇船靠近。
    他们想要和她们共赏舞蹈,和她们一起观看那月光倭船里,春日海波的轻影。
    他不禁也微笑了起来。
    他椅栏倾身,唤着最为宠爱的官伎行首林窃娘,笑道:
    “窃娘,再赏一曲萧声,与我在秋潮中佐酒罢。”
    宽大甲板上,已经铺上了深红色的地衣。
    十六位官伎素衣同坐,各抱琵琶、箜篌等般般乐器。

本章未完,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